2010年1月16日 星期六

M0~M3

M1是狹義貨幣供應量, M2是廣義貨幣供應量; M1與M2之差是準貨幣。
業內把M1增速顯著超越M2增速形成剪刀差的現象稱作為"黃金交叉"

M0    =通貨淨額

M1    =通貨淨額+存款貨幣淨額
M1A =通貨淨額+支票存款(包括本票、保付支票、旅行支票)+活期存款
M1B = M1A+活期儲蓄存款 

M2    =M1B+準貨幣(包括郵匯局轉存款+定期存款+定期儲蓄存款+外幣存款+外匯存款+外匯信託資金+外幣定期存單)

M3 = M2 + 政府債券



備註:

1.通貨淨額:中央銀行所發行之貨幣(紙幣與輔幣)流通在銀行體系(包括央行及商銀)之外的部分(即實際發行通貨─央行及商銀的庫存現金)

2.存款貨幣淨額:社會大眾握有存在銀行體系外之內的貨幣(由商銀創造)



另一種說法


M0=流通中現金
M1=流通中現金+可交易用存款(支票存款轉帳信用卡存款)
M2=M1+非交易用存款(儲蓄存款定期存款)
M3=M2+其他貨幣性短期流動資產(國庫券金融債券商業票據大額可轉讓定期存單等)
M0流通中的現金量作為最窄意義上的貨幣
M1反映了社會的直接購買能力,商品的供應量應和M1保持合適的比例關係,不然經濟會過熱或蕭條.

M2反映了現實的購買力,也反映了潛在的購買力,研究M2,特別是掌握其構成的變化,對整個國民經濟狀況的分析,預測都有特別重要的意義.
M1是狹義貨幣供應量, M2是廣義貨幣供應量; M1與M2之差是準貨幣。


重貼現率



  • 什麼是貼現率呢?貼現,就是拿票券去換取現金,譬如小明有一張一年後到期的1萬元
    支票,但是他現在就需要用錢,他就可以拿這張支票去銀行要求貼現,假設銀行的貼
    現率是10%,也就是銀行拿了小明這張1萬元支票,一年後可以用支票換到1萬元,但
    是銀行還要小明貼現10%,這個10%可以看做是銀行跟小明收的借款利息,所以小明實
    際能從銀行借來的錢只有9千元。

    重貼現率指銀行拿合格的貼現票據,再重新向中央銀行貼現所必須支付的利率。當銀
    行資金短絀時,以其對顧客貼現所得票據向中央銀行請求給予融通,此時銀行必須付
    給中央銀行的利率,就稱為重貼現率。簡單的說重貼現率指銀行以合格票據為擔保品
    ,向中央銀行融通短期資金所適用的利率。

    重貼現率常為中央銀行控制通貨的手段之一,當市面資金過多時,中央銀行提高利率
    以促進市場一般利率提升,反之則降低重貼現率使市場利率下跌,是預測市場利率最
    好的先行指標。


外匯存底



外匯存底是指中央銀行所保有的外匯數量。每月七日由中央銀行對外發佈最新數據。為了從事國際間交易,各個國家都必須保有一些外匯。所謂的外匯,指的是『可以作為國際支付工具的外國通貨,或是對外國通貨的請求權』;而各國中央銀行所保有的外匯數量,就被稱為外匯存底或外匯準備金。各國央行都會保留一定數額的外匯存底,以方便於緊急時穩定、控制匯率,並因應平時國內人民的外匯需求;而通常來說,一個國家的外匯存底宜保持在三到六個月的進口額水準。

什麼情況會使得外匯存底數額變動呢?當匯率固定時,外匯存底的變動等於貿易順差與資本淨流入總合,扣除民間的外幣持有;一般來說,貿易出超(貿易順差)越多的國家,該國中央銀行所持有的外匯存底就會越多。我國中央銀行外匯存底的增加,絕大部分也都是導因於貿易出超居高不下,使得國際收支產生巨幅盈餘。

在定義上,外匯存底分廣義與狹義兩種,不過通常在談論者多是指狹義的外匯存底。廣義的定義來自國際貨幣基金會(IMF):

1.政府所持有的黃金
2.政府所持有的可兌換外幣
3. 國際貨幣基金的準備頭寸(cash position)
4. 特別提款權(SDR:Special Drawing Right)

不過因為台灣並非IMF會員,所以沒有上述3、4項,但除了1、2外,另外加計『中央銀行資產負債表中的國外資金』與『全體金融機構資產負債表中的國外資產淨額』二項。

狹義的外匯存底,則不包括黃金與握有的外幣現鈔等。 提存外匯準備除可干預外匯市場外,亦是提供各國經濟往來的最後清算。凡做為外匯準備的資金,必須具有流動資產的性質, 可做為政府對外清算以及無條件使用的資金。